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間時見子初成”。2023年5月11日,東莞外國語學校繼續(xù)開展“博雅品質課堂”校級公開課系列活動,由初中部語文科組的朱建勛老師執(zhí)教《走進寫景記游散文 解碼審美意趣流變——統(tǒng)編初中語文教材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單元整體設計之比讀課》,我校初中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及語文科組全體教師一起聽課、評課,提質共研,尋求教學的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途徑。
朱建勛老師首先通過情境設置的教學方法,引領學生走進本單元的6 篇古代寫景散文。課堂教學活動分為三個部分:選擇旅行伙伴、辨析意趣流變、解碼流變原因。
在活動第一部分,朱老師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情境任務:如果在這6位古代山水游記大師中選擇一位伙伴去旅行,你最想選誰?通過情境設置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;活動第二部分,以《中國游記文學史》里的一句話“我國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大致經過了魏晉南北朝誕生期、唐代成熟期、宋代高峰期、明朝復興期和清代衰變期”為抓手,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,用簡潔的語言闡釋山水審美意趣的流變,引導學生發(fā)現(xiàn)文本背后更多的奧秘。課程的最后一部分,朱老師從政治、經濟、社會風俗、文學思潮等方面解碼了歷代審美意趣流變的原因,見解獨特,同時鼓勵學生拓展思維,大膽發(fā)言,對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審美意趣流變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。
課程結束后,朱老師就本節(jié)課進行了說課,介紹了教學背景、教學設計思路、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。
隨后,學校初中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和語文科組老師就本課開展了議課活動。首先是語文科組長王麗娜老師的點評。她用三個詞“有膽量、有高度、有方法”高度肯定了朱老師在大單元教學中的探索。課堂活動中培養(yǎng)了學生思考、表達、創(chuàng)新等能力,并充分體現(xiàn)了教師主導、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,同時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(yǎng),很好地體現(xiàn)大單元教學的有序性與整體性。
初二語文備課組長王瑩雪老師也對這節(jié)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她認為朱老師的這堂課巧妙建立了單元群文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在課堂上,朱老師以“山水散文寫景特點”和“詩人審美意趣”為聯(lián)結點,異中求同、一線串珠,對學生進行了思維層級性訓練。同時在本節(jié)課的教學中,語文工具性目標落實得扎實有序。既有朗讀方法的細致指導,如:音調的問題,語速的問題,邊讀邊想象等,也有學習寫景散文的具體方法指導,如:托物言志,知人論世等。
初中部學術委員會張宏杰老師對本節(jié)課進行點評。他充分肯定朱老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加工,在課堂上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,在教學中堅持誦讀、品味,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古代山水散文的審美意趣變化。同時,他也從一個歷史老師的角度提出,希望教師能夠更深入地追溯審美意趣流變的社會原因,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不妨適度多些反問和追問,更好地把學生思維導向縱深,讓立體式的課堂進一步助推學生語文素養(yǎng)的提升。
最后學校教導處汪麗麗副主任做總結性發(fā)言。汪主任認為,朱建勛師站在語文之外看語文,勇于探索大單元教學和學科融合教育,以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語文教學,進而彰顯和釋放語文課堂的魅力,有效激發(fā)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。希望朱老師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單元教學,進行系統(tǒng)化的整理,成果物化。。
“正是花開好時節(jié),語文教研綻芳菲”,東莞外國語學校初中語文科組在學校、教導處的帶領下,利用“博雅品質課堂”校級公開課為平臺,積極進行學習、交流,不斷進行改革、創(chuàng)新。一次教研活動就是一次精彩的思維碰撞,“教無涯,研不盡”,全體莞外初中語文人將繼續(xù)努力,砥礪奮進譜寫語文教研新篇章。
撰稿:王瑩雪
編輯:楊笛
初審:王麗娜、張宏杰、汪麗麗
復審:梅淑萍
終審:蔡俊寧